光荣使命 荣耀前行 ——广州华南置业有限公司峥嵘岁月

时间:2015-06-26

广州华南置业有限公司,原名广州华南印刷厂,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七二一五工厂,八路军总政治部印刷所,坐落于南粤名山、羊城第一秀、国家5A级风景旅游区白云山东南之畔濂泉路上。曾是一家综合性印刷企业,同行中首批国家二级企业,广东省先进企业,广东省印刷百强,曾获广州军区“集体三等功”,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状,多次荣获广州市、全国“诚信印刷企业”荣誉称号。公司诞生于一个硝烟四起,战火纷飞的年代,迄今已有76年的光辉历史,下面我们一起翻阅其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画页……

抗战初期 延安建厂

1938年12月,为满足八路军扩大宣传、教育的需要,革命前辈不畏艰险、不怕困难,在延安成立八路军总政治部印刷所(公司前身)。图为1940年4月11日,八路军总政治部印刷所全体干部战士合影。第三排中间戴眼镜者为第一任所长毛远耀(毛泽东主席侄儿)。前排左一(蹲者)为贾汉卿(1949年4月至1983年3月任工厂厂长)

1938年12月,为满足八路军扩大宣传、教育的需要,革命前辈不畏艰险、不怕困难,在延安成立八路军总政治部印刷所(公司前身)。图为1940年4月11日,八路军总政治部印刷所全体干部战士合影。第三排中间戴眼镜者为第一任所长毛远耀(毛泽东主席侄儿)。前排左一(蹲者)为贾汉卿(1949年4月至1983年3月任工厂厂长)

 

1938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广州保卫战陆续打响,战斗空前激烈。当年12月党中央基于抗日战线的考虑,为了激励前线战士,打击瓦解敌人,教育鼓舞人民,由毛泽东主席的侄子毛远耀在陕北延安小砭沟筹办建立了八路军总政治部印刷所,并担任第一任所长。建所后不久,印刷所的机构逐步完善,初具规模,人员也增加至200人左右,铸字、排字、铅印、石印、装订等工序基本齐全。当时印刷所的设备简陋陈旧,物资严重匮乏,条件极其艰苦,没有电力照明和动力,印刷用纸只有边区的马兰草纸,油墨只能用石油和石灰岩轧成粉混调而成,头上还有日本帝国主义的飞机轮番轰炸。但所里的干部战士凭着不怕苦、不怕死的高昂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靠手摇脚踏印刷了《八路军军政杂志》、《前线画报》、毛泽东主席的《论持久战》等重要刊物,还印刷了大量八路军总部的命令、指示、训令、军用地图等机密文件和对敌反战宣传品,不仅将一份份的胜利捷报印刷颂扬,还为前线浴血奋战的战士献上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为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1940年9月,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到印刷所里视察时,他高度赞扬全体干部战士的革命精神,并赠送了一面亲笔题词的锦旗:“你们的印刷所等于十万支毛瑟枪”,对八路军印刷所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给予了极高的褒奖。

挺进东北 战地印刷

1946年8月,印刷所跟随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政委谭政率领的独立纵队到达东北,9月在佳木斯成立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自卫印刷厂。图为1946年东,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自卫印刷厂部分同志在佳木斯合影。第三排右起第三人为贾汉卿同志(1949年4月至1983年3月任工厂厂长),最后一排右起第二人为陈新祖同志(1983年3月至1990年12月任工厂厂长)

1946年8月,印刷所跟随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政委谭政率领的独立纵队到达东北,9月在佳木斯成立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自卫印刷厂。图为1946年东,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自卫印刷厂部分同志在佳木斯合影。第三排右起第三人为贾汉卿同志(1949年4月至1983年3月任工厂厂长),最后一排右起第二人为陈新祖同志(1983年3月至1990年12月任工厂厂长)

 

1946年初,为了保卫胜利果实,巩固东北根据地,印刷所奉命撤离了革命的红色根据地延安,跟随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政委谭政率领的独立纵队挺进东北,在松花江畔佳木斯成立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自卫印刷厂,配合东北的解放战争进行出版宣传,继续为解放战争提供服务。期间,工厂印刷了大量的军事教材、战地快报、传单和随军报道战地新闻的报纸《前进报》等宣传品,“传播党的声音,将胜利的捷报颂扬;为战士服务,活跃在歼敌的战场”是对工厂当时战斗生活的最好写照。

转战南粤 扎根云山

1949年8月1日,工厂随大军南下进驻武汉,在汉口选址建厂,工厂更名为“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政治部印刷厂”。图为青工同志在厂门口留影,弧形门上为厂名“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政治部印刷厂”。

1949年8月1日,工厂随大军南下进驻武汉,在汉口选址建厂,工厂更名为“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政治部印刷厂”。图为青工同志在厂门口留影,弧形门上为厂名“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政治部印刷厂”。

 

1949年,解放战争节节胜利,工厂随军南下武汉,并在武汉正式建厂。1952年,工厂又迁往广州,并在白云山麓濂泉路这一块风水宝地落脚扎根,并逐渐发展壮大。1965年工厂按照全军统一序列,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7215工厂”,随之经历了十年文革磨砺,铅火洗礼,期间还受林彪“第一号令”影响,出现了5年“战备迁厂、郴州驻足”的“一厂两地”局面。

1954年5月大部分人员和设备随军区领导机关迁往广州,在白云山麓建厂。图为当时的厂房俯瞰。

1954年5月大部分人员和设备随军区领导机关迁往广州,在白云山麓建厂。图为当时的厂房俯瞰。

转轨飞跃 走向市场

1987年8月14日,时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张万年、纪委书记张序登、政治部副主任孙志诚、后勤部副部长李书健出席军区在工厂召开的庆功会,庆祝工厂被总后勤部评为“六五”期间“全军先进企业”,并荣获军区授予的“集体三等功”。

1987年8月14日,时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张万年、纪委书记张序登、政治部副主任孙志诚、后勤部副部长李书健出席军区在工厂召开的庆功会,庆祝工厂被总后勤部评为“六五”期间“全军先进企业”,并荣获军区授予的“集体三等功”。

 

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工厂大力发展民品生产,承接外商业务,逐步由单纯的生产型企业转变为生产经营型企业,并且屡创佳绩。“六五”期间工厂被总后勤部授予“全军先进企业”称号,广州军区授予“集体三等功”,时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张万年等军区首长亲自到场祝贺。

80年代初期承印的部分期刊产品。

80年代初期承印的部分期刊产品。

 

80年代至90年代期间,工厂乘改革春风,迅速实现了军工企业的转轨变型,不仅效益屡创新高,还为华南地区培养了无数的印刷管理人才,逐渐成为全国、全军印刷的知名企业和黄埔军校,实现了历史性飞跃,“7215”品牌力进一步彰显。1987年经广州军区政治部同意,工厂增设了“广州华南印刷厂”的第二厂名。

时任厂长陈新祖领取“国家二级企业”证书

时任厂长陈新祖领取“国家二级企业”证书

 

随后十年,工厂在稳定主业的同时,兴办合资企业,发挥地缘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实现了利润的稳步增长。期间时任广州军区政委张仲先中将、副司令员刘存智中将和副政委刘书田少将等军区首长多次莅临工厂视察,工厂还获得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国家统计局认证为“国家二级企业”、广东省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状。

重大变革 探索前行

2008年8月29日,“广州华南印刷厂30%股权增资扩股项目签约仪式”在广州南方联合产权交易中心举行。

2008年8月29日,“广州华南印刷厂30%股权增资扩股项目签约仪式”在广州南方联合产权交易中心举行。

 

21世纪的前五年,是世纪交替的重要时期,也是工厂生产经营面临困难最多的几年,第三产业“开花未结果”,印刷主业萎缩,工厂经营陷入了艰难的困境,经济效益滑坡受挫。2004年底,工厂新领导班子成立,随后大刀阔斧地进行“人事、用工、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升级改造设备,开展ISO9000认证和5S现场管理活动,短短2年便实现了扭亏为盈并逐年提升效益。2008年11月,工厂完成了国有企业增资扩股改制工作,“广州华南印刷厂有限公司”正式挂牌,进入了国有控股、民营企业和员工参股的产权多元化新里程。

停产转型 印刷收官

“十二五”时期的2012年,全球经济大环境低迷,国内外印刷市场厮杀惨烈,倒闭关门的企业不计其数,一些民营老板纷纷破产跑路。面对如此的印刷行情趋势,公司经过反复研讨分析,认为继续走印刷的老路子是走不通,走不好的,公司要继续发展,要打造百年老店,就必须主动转型,进行“二次创业”。于是依据广州市的“退二进三”政策,根据上级公司的战略部署,公司班子顶住种种阻力和压力,于当年12月圆满顺利地实行了“印刷停产,主业转型”,共分流安置员工300多人,公司74年的印刷史至此划上圆满句号。

重塑品牌 展翅飞翔

公司二号大院升级后“华南汽配电商产业园”鸟瞰图。

公司二号大院升级后“华南汽配电商产业园”鸟瞰图。

 

2013年初,公司通过科学谋划,精准定位,采取“公开投标,价高者得”的方式引入投资人,借助客户的经济实力和商业网络,将原来的厂房厂区整体出租升级改造为 “7215百车达”产业园,在确保公司良好经营的同时,推广强化了“7215”品牌,实现了双赢。接着,公司进一步整合资源,重新将公司物业进行功能整合和区域定位,采取招商引资、借鸡下蛋的策略,逐渐对公司物业进行改造升级,为公司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考虑到“华南”品牌的影响力和广大员工的情感,公司想方设法保留了“华南”这个使用了近三十年的老品牌,于2013年10月21日核准更名为“广州华南置业有限公司”,自此公司正式迈向商业地产领域,真正开始了“二次创业”,“7215”、“华南”这只雄鹰开始了其重生后的飞翔。

来源:广州华南置业有限公司